博士团进行时:资环青年学习前沿湿地生态保护技术

时间:2019/09/08 17:57:00  来源:   作者:   

洞庭湖研究站易爱军老师与博士团合影

 

通讯员:余嘉衍 李卓晴

为了更好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洞庭湖生态环境,建设长江生态经济带,学习前沿湿地生态保护技术。81日,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洞庭湖生态环境质量及修复实施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进行考察学习,此次调研实践活动由博士生导师雷鸣教授带队,硕士生导师杜辉辉副教授为指导,调研成员由资源环境学院严冬等博士生5人、周一敏等硕士生5人组成。

研究站易老师与调研团队成员合影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地球上有着多功能的、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以湖泊主体为核心,植物种类繁多,水域环境形成以挺水、浮叶及沉水植物群落为主的水生植被,由于耕作等人类垦殖活动的干预,土壤逐渐脱水,不再受湖水周期性淹没,并向脱沼化方向发展,由沼泽化草甸土等自然土壤逐渐演变为人工土壤——水稻土,这也是洞庭

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是长江流域极其重要的调蓄滞洪区,在维系长江江湖水系和水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国家进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保护好洞庭湖生态环境,同样是保障人类的食品健康和生命安全。

学无止境,了解前沿湿地保护

资环院博士生导师雷鸣教授与研究站易爱军老师参观生态修复基地

经过三个小时车程,调研团队到达了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首先,研究站易爱军老师通过展览板介绍了当前研究站的研究目标:以建立、发展和完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为基础,为CERN提供长期监测数据支撑的同时,同时重点研究流域景观演变及其生态功能响应等。并且在研究湿地格局变化与生态功能响应、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与生态修复、实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这些方面出了大量权威论文,使得调研团队成员对前沿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深入思考了修复技术工作思路的可借鉴性、修复材料与方法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修复过程的时间性。

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

 

博士团成员们参观了研究站控制试验场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的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湿地植物包括水蓼虉草等,且历年来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共338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另外,保护区还设置了珍稀动物标本区供来者观摩欣赏,其中包括濒危动物中华鲟、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颧等,记忆最深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江豚保存地特别完整、活灵活现,让博士团成员们惊叹不已,同时也为了当前生态环境是否依然适合各种珍稀动物生存而担忧。

调研团队成员观察动物标本

东洞庭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自然资源,被誉为“世界巨大基因宝库”、“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此次调研活动我们学习了保护东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具体实施措施、也认识到保护东洞庭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希望今后能将所学知识与保护环境具体措施紧密联系起来。

这是一次农大学子关注身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洞庭湖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是湖南农业大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是湘农青年助力建设长江生态经济带和美丽中国的坚实一步。在今后学习深造中我们应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需要紧密相联,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如建设长江经济带,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点击下载文件:
0

公示公告

办事指南

  • 研究生管理系统(教师端)
  • 研究生管理系统(学生端)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

    全站检索

    相关链接